新闻中心

[苏宿工业园]“飞地”成转型新阵地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0日

      六年多前,苏宿工业园只是宿迁城西一片原生态的苏北农村,一片工业化、城市化的“洼地”。由于苏州工业园区“软件”的整体输入,这里如今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业新城。
      在这一过程中,园区国资国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推动苏宿工业园产城融合这一商业模式时,也为自身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八通一平形成“乘数效应”
      苏宿工业园区是由苏州、宿迁两市合作共建的新型工业园区,区域规划总面积13.6平方公里。
      建设优良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乘数效应”,这是十八年来始终参与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国资国企的优势所在,13.6平方公里的“飞地”为园区国资国企搭建了一个大的舞台。
      在土地一级开发方面,苏宿园区成立了开发公司作为运作主体,推进环境整治、征地动迁、场地平整、城市维护等工作。在园区二轮开发中,中新集团积极参与,打造一个总面积开发面积为1.82平方公里、总投资9.56亿元的高科技、生态型新城区。“八通一平”的推进则使苏宿园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开发公司加快推进市政项目、公共配套工程及商业项目,2012年竣工验收工程94个,当年完成投资5.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中新市政先后启动了五指山路北段、莫愁湖路西段等“四路一河”市政工程,当年完成投资0.5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9亿元。目前,苏宿园区已有12.6平方公里范围全部实现“八通一平”,园区与周边区域联系更加紧密,人气商气更多更旺。
 

产城融合开启新城腾飞“密码”
      园区公舍作为宿迁首个引领蓝领公寓潮流的示范性工程,采取了规模化、低成本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已入住8家企业共4200名员工,引入苏州东吴物业公司提升管理水平,相继推出免费电影、阅览室等多元化服务,深受员工欢迎。
      园区公舍是驻宿国企推动产城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园区国资国企坚持从战略和全局角度制定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根据园区产业形态发展需要,通过自身率先投入和主动投入,不断撬动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城融合首先需要完善基础产业配套。根据苏宿园区项目落地和招商需要,开发公司、建屋置业等国企以高标准开发了工业厂房、员工宿舍等载体设施,加快筑巢引凤。苏宿工业坊项目总投资1.63亿元,于2008年4月建成投用,华融太阳能、积能环保、可成科技等企业相继进驻,加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迅速集聚。
      产城融合更需要推动商贸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所需各类要素的聚集。为此,建屋置业、邻里中心等国企相继建成了一批载体并开业运营。像建屋明日星城项目一期入住率超过60%,二期于2012年6月开盘以来深受市场好评。邻里中心项目开发运营了宿迁市第一家日本料理店、第一家主打苏帮菜的专业酒店,其邻里商务酒店年平均出租率近50%,年收入290万元,基本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国资的带动,社会资本对苏宿园区市场前景看好并投资了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开发水准。像恒大集团投资6.2亿元开发的房产项目,已于2012年5月开盘,以较高的品质引领了宿迁房产市场发展。宝马、莲花、奔驰等多个高端品牌汽车4S店也已入驻由苏宿园区国际名车广场项目,苏州银行、工商银行等40余个项目则抢先进驻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生产力中心,苏宿园区产城融合已向深层次推进。
 

市场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苏宿园区开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必须在融资运作上拿出真本领。园区国企加强与各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广泛争取金融资源倾斜,累计融资近20亿元。六年来,国资国企的融资能力、资金实力、信用等级、品牌声誉不断增强,大大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作为苏宿园区开发建设的运作主体,苏宿园区开发公司立足自身股权多元化优势,积极发挥股东合力,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等方式,为开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特别是公司于2010年12月获得苏州市单方增资3亿元,注册资金由3亿元增加至6亿元,实现资本金翻番,开发带动能力极大增强。中新集团(宿迁)公司通过增资,注册资本由0.2亿元增至2亿元。
    当苏宿园区进入二轮开发阶段之后,面对开发任务和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中新集团、中新市政等公司带来13亿元建设项目,使苏宿园区的市政工程体现了苏州水准,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力军。邻里中心获得母公司提供的7000万元资金,进行配套服务项目建设,这些都为苏宿园区持续发展提供了新保障。

“走出去”注入转型新活力
    苏宿园区在管理运作上注重“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的“打包”输入,以苏州方为主,成立了联合协调理事会和双边工作委员会、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开发公司等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和开发主体,实行“封闭运作、充分授权”。
    苏州工业园区国企则立足在基础设施开发、配套服务、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抱团出击”。比如,中新集团、中新市政以土地一级开发、BT(建设-移交)模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建屋置业、邻里中心为项目招商落地提供配套支持,测绘公司、人力资源、物流中心等公司各尽所长开展业务,提供专业服务。像测绘公司,他们引进苏州工业园区“数字城市示范区”信息化成果,在顺利完成苏宿园区区内测绘任务的同时,2012年还将业务辐射到宿迁市经开区、宿城区,实现营业收入340万元,打响了“园区测绘”品牌。这也是国资国企在“走出去”过程中,从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考量,逐步设想和摸索的“生意经”。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探索已经初见成效。目前,8家国企在苏宿园区项目总投资47亿元,已累计投入28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缴纳各种税收0.59亿元,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可以说,驻宿国资国企走出了一条政府与企业“双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发展之路,在推动苏宿工业园区项目腾飞的同时,为自身集聚了创新发展的资源优势。